被引排行
双排桩计算方法探讨
王湛,刘冰花双排桩围护结构是一种新型的围护结构 ,这种结构具有较大的侧向刚度 ,可以有效地限制围护结构的变形 ,不必设置支撑 ,是深基坑支护结构的优选方案之一。但其实际受力机理比较复杂 ,前后排桩之间的土对结构的作用较难确定。针对这一问题 ,本文提出了一个新的计算模型 ,即将前、后排桩及桩间土视为一个整体 ;前排桩受主动土压力 ,基坑深度以下的后排桩受被动土压力 ,并进行了桩 接触面 土的非线性分析 ,提出了一些具有参考价值的结论
地震次生灾害及其研究现状
赵振东;王桂萱;赵杰;破坏性地震大都伴随次生灾害发生,常引发的地震次生灾害有火灾、水灾、毒气泄漏与扩散、爆炸、放射性污染、滑坡、泥石流、海啸等。本文综述了国内外地震次生灾害研究现状,特别详细地讨论了次生火灾、水灾、毒气泄漏与扩散、爆炸、山地地质灾害和海啸等研究内容和取得的重要研究成果。针对目前地震次生灾害研究所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进一步研究的建议。
地下结构工程抗震分析方法综述
白广斌;赵杰;汪宇;我国地下结构工程发展很快,但其抗震分析的研究还存在着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简单说明了地下结构工程抗震发展历史和地震反应的特点,并详细介绍了地下结构抗震分析方法的三种分类,以及具体方法的原理,以此加深人们对地下结构工程抗震分析方法的认识,引起人们对地下结构工程抗震的重视。
东北地区的新构造运动特征分析及新构造运动分区
万波,钟以章东北地区包括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由于横跨华北和东北两个不同的断块区,东北地区的新构造运动具有显著的区域分异特点。晚第三纪以来,东北地区的构造运动继承了早期构造运动的特点,以断块差异升降运动为主要运动形式。
东北地区地壳上地幔结构的探测与研究
卢造勋,姜德禄,白云,牛雪,孟补在本文简要综述了近30余年来在中国东北地区开展的重力资料反演、大地电磁测深、深地震测深、地震层析成像等深部地球物理探测与研究及其在该区取得的地壳上地幔结构研究成果。
2009—2019年我国地质灾害时空特征分析
梁高;张晓蕾;凌雪;周辉峰;林文利;进入新世纪以来,全球环境问题日益突出,气候变暖日益严重,极端天气愈加频繁,加上人类不合理的地下空间开发与过度建设,导致了大量地质灾害的发生。我国每年因地质灾害而造成的伤亡人数与经济损失情况排在世界前列,对我国地质灾害的研究已成为了我国防灾减灾的重中之重。因此,作者基于《中国统计年鉴》与《全国地质灾害通报》发布的地质灾害数据,以2009—2019年我国发生的地质灾害为对象,从年际变化与空间分布两个角度,详细分析了过去十年我国地质灾害发生与损失的情况,结论如下:(1)我国地灾发生数量除2010年异常外,年际变化曲线波动不大且呈现出减少的趋势,每年5月到9月为地灾多发期;(2)我国地灾在空间分布上,整体呈现出"西群东单,南多北少,中西南频繁"的规律;(3)我国地灾造成的伤亡人数与直接经济损失,在年际变化上是剧烈波动起伏的,在空间分布上,呈现出明显的地域性与差异性。针对以上研究结果,作者还对我国今后的地灾防治部署提出了几点合理的建议。
辽宁地区震源机制解及应力场特征的研究
张萍,蒋秀琴收集整理了前人所做的辽宁地区震源机制解结果,又利用近震P波初动资料,求得 了本区13个较大地震的断层面解,并在此基础上,对区域应力场特征进行了研究.通过对 本区23个(3.5≤M≤ 7.5)地震震源机制解资料的统计,其结果表明,本区构造应力场主压 应力轴(P)集中于NEE向,主张应力轴(T)NNW向,断层面所受的力以水平分量占优势, N轴仰角大多较陡,其断层活动以走滑错动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