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善华;
分析总结了唐山、大同和张北三次强震前形变场和重力场变化特征,即震前形变场和重力场均表现为正异常。结合人工地震深部探测结果研究表明,华北块体内强震具有一致的孕震机理,可能都与地幔热物质上涌有关;2004年1月滦县ML5.0地震震前形变场出现上升,但重力场出现了下降的变化特征,说明震前孕震区未出现地幔热物质的上涌。这可能是华北块体内强震与中等地震在孕震机理上的主要区别,对板内地震的预测有重要参考意义。
2006年02期 1-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39K] - 梁灿;张洪艳;郑永梅;
<正>~~
2006年02期 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K] - 刘文龙;徐永林;章纯;张欢;沈卫东;钟卫星;
研究了华东、华南地区1970年以来4次6级左右地震前后地震波某些参数的变化特征。定义了单发前震。讨论了模拟记录的数字化、震源与介质模型的简化、理论量板的制作、震级和震源的测定及其传递环节等的误差估计。给出了空区、条带、前震的某些地震波判别指标。
2006年02期 11-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33K] - 王永江;王辉;李子涛;戚建勋;孔繁强;
利用北票、桃花吐两处跨朝阳-北票断裂十年来垂直形变观测成果,结合重力段差时序变化特征,探讨了朝阳-北票地区的形变异常与内蒙巴林左旗5.9级地震间的关系,研讨了朝阳-北票断裂现今活动性,得出了几条有益的结论。
2006年02期 34-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9K] - 张子广;张素欣;李薇;尹宏伟;傅得川;
1966年至1976年在华北相继发生的邢台、渤海、海城、唐山4次7.0级以上强震的震后异常与后续地震有某些的关系。这种关系主要表现在异常的起始时间与转折时间上,同时还表现在异常点的优势分布方向及其逐渐转移的进程上。研究这种关系对于判断同组强震的迁移趋势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2006年02期 40-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04K] - 袁卫红;魏晓虹;孟宪森;
本文介绍了林甸5.1级地震的基本情况。对地震序列特征进行了研究,对震后趋势进行了判断。
2006年02期 46-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97K] - 李继业;胡滨生;郑照福;
介绍了林甸MS5.1地震前延寿地震台竖直摆倾斜异常情况,并对异常的主要特征及异常机理进行了初步探讨。
2006年02期 53-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8K] - 迮安民;尤权民;梁永信;陈尚尉;姚菲菲;隋玉鹏;
对2003年北黄海5.1级地震的地震活动背景、地震序列、震中周围中小地震活动图像及地震学参数等进行了详细分析。认为该次地震为前-主-余型,经历了一个活跃-平静-发震的过程;地震前震中附近出现了孕震空区和一些地震活动性参数异常。
2006年02期 58-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80K] - 焦伟;
依据鸭绿江断裂历史地震和近期地震的活动状况,分析了鸭绿江断裂西南段的地震活动特征,并对未来地震活动趋势进行了判断。
2006年02期 64-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54K] - 梁辉;张凤鸣;杜广仁;张东凯;
应用土壤吸附汞测量技术在哈尔滨市部分地区进行活动断层探测,确定滨州断裂的(哈尔滨段)位置和走向与已有地质资料结果稍有偏离;松北断裂和现有结果基本一致;阿什河断裂(哈尔滨段)为两条近似平行隐伏断裂。
2006年02期 70-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7K] - 孟繁强;王辉;宋绪友;石岩;尤权民;
为了实现测震台网设备布线规范化,保证地震信号高速传输和多点服务,研制了LN-ZJQ型多路转接器。本文介绍了该仪器的设计思路和功能。
2006年02期 76-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K] - 2006年02期 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K]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