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灾减灾学报

访问量:712282

  • 海城地震区钻孔温度连续观测和前兆性热异常的讨论

    顾浩鼎;孙文福;于龙伟;任玉河;王安东;

    本文是辽东地区和海城地震区地热观测和研究工作中关于前兆性热异常现象的初步研究成果.在海城地震区,对固定钻孔进行了实验性的温度连续观测,并对这些资料作了分析研究.在此基础上,结合海城地震和唐山地震震前的各种前兆性热异常资料,我们讨论了引起前兆性热异常的可能原因.我们倾向于这样一种认识:地震区在大地震前出现的显著的大气增温异常与通常被猜测的地壳中某种地热过程无关.

    1987年02期 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0K]
  • 地震预报研究室举办《气象预报的回顾与现状》学术报告会

    高静;

    <正> 东北地震监测研究中心地震预报研究室于1987年4月17日邀请沈阳中心气象台台长曹汝杰同志做了题为《气象预报的回顾与现状》的学术报告,研究室的科技人员和东北地震监测中心的领导及有关同志参加了报告会.曹台长的报告共分四人部分:1 气象工作概况:2 气象观测网:3 人工智能系统:4 通信系统等.报告详细阐述了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气象预报工作取得快速的发展,特别是近年来利用气象卫星观测,回收气象云图等技术使我国的气象预报效果得到了新的

    1987年02期 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0K]
  • 地震序列的研究及其在地震预报中的应用(综述)

    焦远碧;吴开统;吕培苓;

    <正> 一次浅源大地震常伴随大量余震,某些大震还有前震或前兆性震群,构成一个大震序列的孕育、发生、衰减的全过程.由于地震序列在时间和空间上相当集中,便于观测,且其规律性也相对强一些,因此,早就有不少地震学者从事地震序列的研究工作,使得此项研究取得了较大进展.大致可分为以下几个方面:地震序列类型的划分;地震序列的时间分布特征;地震序列的空间分布特征;地震序列的震级系列;地震序列的理论模型和实验模拟;地震序列研究成果在地震预报中的应用.

    1987年02期 9-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4K]
  • 辽宁省微震仪测震台网的监测效能

    王安东;谷光裕;全莹道;

    本文通过①有效观测范围、②b值曲线、③地震活动面积三种检验方法,对辽宁省测震台网和沈阳电信传输台网的现状及台网的监测效能进行检验.结果表明:在运转正常的情况下,辽字省台网和沈阳电信传输台网的控制能力基本相同,可以监测全省范出内M_L=2.3级以上的地震活动.震中精度Ⅰ、Ⅱ类可占88%以上,震级均方差为0.23.

    1987年02期 15-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7K]
  • 金县台钢管基岩标与土层标对比观测结果分析

    卢良玉;徐心同;马秉圭;

    金县台钢管基岩标与土层标对比观测资料的补充研究表明,钢管基岩际是一种稳定性较好的水准标石.在排除地下水等干扰、提高成果精度等方面都比土层标有较大的优点.该台水准测线附近存在地表形变漏斗的迹象.台站东西向水准高差的趋势性变化,可能与复盖层内地下水位的变化或抽用地下水有关.

    1987年02期 24-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8K]
  • 1981年内蒙丰镇5.5级地震浅析

    杨承先;

    1981年丰镇发生5.5级地震.作者根据地震考察资料,结合震源机制解推测该地震的发震构造是深部韵一组北东、北西向共轭剪切破裂.本文分析了烈度偏低的原因和该区今后是值得警惕的地震区.

    1987年02期 29-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9K]
  • 1119年“肇州之始兴,隆州之利涉”地震考

    吴戈;房贺岩;李志田;方明远;

    本文通过现场考察和史料分折,着重考证因1119年发生在前郭附近的历史地震而遭到破坏的两个主要现场位置

    1987年02期 35-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3K]
  • 黑龙江省地震工作会议在哈尔滨召开

    郭德明;

    <正> 1987年黑龙江省地震工作会议于4月8日至11日在哈尔滨召开.全省各地震台台长,各地、市、县地震办公室主任和省地震办领导、机关各处室负责人、管理干部共六十五人出出席了会议.省委副书记周文华、副省长王连铮、省委常委、省科委主任朱典明到会并会见了来自第一线的代表,并先后在会上做了重要讲话,在讲话中充分肯定了全省地震工作1986年取得的成绩,特别是对德都地震做出了一定程度的预报.同时指出,在新的地震活跃期里,要加强全省地震工作,设立地震机构的地、市、县,一定要有一位副书记或副市长、副专员、副县长亲自抓地震工作,并重申要认真贯彻省委关于加强地震工作领导的省委四十次会议精神,充实加强地、市、县地震机构.号召全省地震工作者认真贯彻李鹏副总理关于地震工作的重要指示,以地震预报工作为重点获取连续可靠的观测资料,准确及时的传递震兆信息,为人民站好岗,放好哨,为地震事业做出新贡献.

    1987年02期 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8K]
  • 地震动与地面脉动频谱间的相关性(海城地震流动观测台址的脉动观测)

    首培烋;郭玉学;

    本文对比了1975年海城地震时在辽南地区得到的地震记录的富氏谱与地面脉动的富氏谱,并指出场地的卓越周期在地震的地面运动中有明显的反映.

    1987年02期 43-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1K]
  • 海城地震前深井水异常点地质条件的分析

    钟以章;

    在整理1974-1976年辽宁省4个勘探区28个钻孔长期水文观测资料的过程中,发现有9个井孔的水位在海城地震前有明显的反应,本文对这些前兆灵敏点的水动态异常特征及地质条件作了分析.

    1987年02期 53-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7K]
  • 国际地学大断面:东沟—海城—林西—锡盟深地震测深工作开始实施

    赵国敏;

    <正> 东沟—海城—林西—锡盟深地震测深剖面是我国布设的十二条地学大断面中的一条,全长约一千多千米,是我国东北南部地区又一条大的深地震测深剖面.剖面跨越华北地台、内蒙吉黑断褶带两个I级大地构造单元,近似垂直的穿过赤峰—开原等十二条深大断裂.并通过海城、敖汉地震活动区.测线经过高山、平原、沙漠地区,地形地貌条件十分复杂.根据地学断面的要求,在该断面上要开展深地震测深、大地电磁测深、重力与航磁和地震地质等工作,并要求物探方法的探测深度达到M面以下的上地幔.该断面的东段闾阳

    1987年02期 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8K]
  • 地震频度、地震能量密度扫描程序在熊岳——盖县地区的应用

    力德惠;杨光;

    本文是一篇用BASIC程序调用地震数据库中的数据进行地震统计、计算地震能量密度和扫描分析的应用实例.

    1987年02期 61-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6K]
  • 东北地区地震烈度工作十年

    蒋玉谦;

    本文简要叙述了东北地区地震烈度鉴定和烈度区划研究工作的十年进展,以海城7.3级地震为例论证了烈度鉴定的实际意义.通过近400项大、中、小型工程项目的烈度鉴定,阐明了地震烈度工作在为国民经济建设服务中的重要性.最后提出了加强队伍、完善手段,开展多种途径综合做好烈度鉴定,城市小区划及其震害预测的意见.

    1987年02期 70-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5K]
  • 地震监测仪器防雷措施的探讨

    金能钧;岳明生;高大林;张鸿祥;徐维天;刘玉武;曲洪安;白启光;

    本文论述了大部分地震监测仪器常遭雷的电源部分的防雷措施.并说明了测震、地电、地应力等监测仪器除电源之外必须采取的其他防雷措施.

    1987年02期 73-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2K]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