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靳超宇;肖遥;臧石磊;
介绍了沈阳金融中心超高层写字楼项目如何确定不同阻尼比的长周期设计地震动反应谱,从而避免在周期10s前出现反超现象。反应谱参数确定的原则是新设计反应谱外包或略高于原规范形式的设计反应谱。以"GB50011—2010《建筑抗震设计规范》"为基础,从两方面入手调整不同阻尼比的反应谱参数。一是修改反应谱下降段的形状,去掉直角坐标系下的直线下降段,将曲线下降段延长到原直线下降部分;二是修改下降段衰减指数。这样确定的反应谱在长周期部分不会过于保守,且调整参数的难度和工作量都大大降低。对于高于阻尼比5%和低于阻尼比5%的反应谱,在参数确定上也有不同考虑。
2015年01期 v.31 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26K] - 赵翀;李昕;王国新;
引入反应谱和功率谱的转换关系,采用功率谱修正迭代方法,改进了基于设计反应谱的空间多点相关非平稳地震动的合成方法。建立了考虑管-土相互作用的长输管道有限元模型,并考虑地震波传播的空间效应和行波效应,开展了均一场地条件下埋地管道的时程地震反应分析。
2015年01期 v.31 10-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38K] - 翟永梅;陈刚;黄晓峰;
以汶川地震中的都江堰地区震后遥感图像为例,研究分析了图像分割技术及模糊分类技术,在此基础上,用分类精度更高的单尺度、多特征的面向对象图像处理方法进行建筑物震害评估。重点探索了混淆矩阵在震害评估中的应用,通过Kappa统计值进行震害分类结果的比对与精度评价,并验证该分类方法的稳定性。研究结果表明:改进后的面向对象图像处理方法简单、快速且精度较高,具有良好的适用性和稳定性。
2015年01期 v.31 16-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04K] - 秦家林;
回顾了地壳形变观测工作的发展历程,详细阐述了地壳形变观测手段、方法的变化,以及观测台网的布局,最后分析了测量误差。
2015年01期 v.31 22-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96K] - 王亮;李君;顾强强;何荣淼;
吉林省松原地区2013年10月31日开始发生了5次5级地震,地震活动呈震群态势。震群位于北东向的扶余—肇东断裂南端,台网定位结果显示震群活动集中于一点,没有明显的展布方向。由于该次震群中5级及以上地震较多,最大地震达到了5.8级,推测地震引起的断层破裂应有一定的距离。为深入探讨震群与断裂的关系以及震群展布方向等一系列问题,本文用双差定位的方法,利用2008年以来吉林、辽宁、黑龙江、内蒙古等地台网数据对吉林松原震群进行了重新定位研究。结果显示吉林松原5级震群呈北西近东西向分布,且地震活动在时间上有向东展布的态势。且震源深度变化较大。分析认为松原震群所处的地下断层较为复杂,可能发生在两条断裂相交的位置。
2015年01期 v.31 30-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01K] - 林国元;朱继承;秦双龙;
通过福建地下流体多起非地震前兆异常调查核实,展示每一起前兆异常调查的思路和技术分析的过程;阐述各异常的表现形式;分析其不同的干扰源;并用实验数据进行验证。分析引起地震前兆异常存在问题,提出解决的措施。如何利用干扰信息,估算受干扰井泉的裂隙含水层的渗透系数等。本文对近几年福建地下流体非地震前兆异常技术分析进行初步总结,并对异常核实提出一些建议。
2015年01期 v.31 35-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30K] - 岳力;王海涛;胡澜缤;武晓军;陈林楠;
利用小波分析和多尺度分析原理,结合通河、延寿、鹤岗静水位资料进行分析,对黑龙江省桦南县M4.7级震例资料,探讨该方法对于提取静水位数据水位资料中水位整点值序列的不同周期成分进行了有效分离,小波分析分解结果能够更直观和显著地反映地震活动的震前异常信息的有效性,表明小波分析在处理和分析水位资料方面是一种有效的方法 。
2015年01期 v.31 42-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97K] - 吴宝峰;徐建权;郝永梅;张永刚;
研究了本区主要构造断裂演化发展历史及各个时期地壳运动时的构造应力场特征以及它们的生成时间,通过对伊兰—伊通、龙江山字型、绥化—逊克和孙吴地堑四大构造体系的深入研究和探讨,指出本区现今区域构造应力场是近东西向水平挤压,南北顺时针、东西逆时针对扭的应力场源。同时对有历史记载以来的地震活动性和构造断裂存在关系进行分析研究,提出四大构造体系控制本区地震发生,特别明确龙江山字型构造体系是本区发震的起到主导作用的活动性特殊构造,并明确本区几个发震危险区。
2015年01期 v.31 46-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00K] - 罗国富;马小军;马禾青;杨明芝;
运用随机函数理论,系统研究2013年芦山7.0级地震前区域地震活动能量场的时空特征。结果表明,四川芦山7.0级地震前能量场的前2个主要特征值对应的典型能量场时间因子出现明显上升变化,可能是该次地震的中短期时间异常特征;而主要典型场的空间等值线形成局部能量高值异常危险区,该区域可能是芦山7.0级地震的中短期空间异常特征。
2015年01期 v.31 54-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28K] - 马莉;刘利;王艳艳;陈越;
将沈阳台JCZ-1超宽频带地震计垂直向(UD)传感器LP通道2009年11月至2010年10月记录资料通过相应的手段和处理方法,进行固体潮分析研究,得到沈阳台超宽频带地震计2009年度数据不存在明显固体潮特征,与仪器本身及环境因素影响有关。
2015年01期 v.31 59-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53K] - 金春华;田小惠;蔡新华;何秋菊;
利用地震和爆破资料从震中位置、深度及残差3个方面对MSDP软件中3种定位方法进行定位对比分析。结果表明:HYP2000定位方法定位网内地震和其它2种方法相比:地震震中更接断层,落实的定点爆破平均值明显小于其它两种方法。定位地震深度分布较为均匀,但爆破深度全部分布在0—5km。进一步分析地震深度与宁夏地区地壳速度结构发现地震深度与速度结构明显相关,地震发生在高速—低速转换地区。
2015年01期 v.31 65-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81K] - 姜博;胡宝慧;常金龙;李大伟;张震;张浩;
通过对鹤岗地震台测震观测资料和国家测震观测资料评比标准进行分析比较,在保证观测仪器正常运转的情况下,认为要提高鹤岗地震台测震观测资料质量,就要做好震相分析、震级测定、数据报送、单台报告四方面的工作,其中震相分析精度是保证观测资料质量的关键,而初至波震相的精度决定了震相分析的精度,所以对如何提高初至波震相精度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几点改善工作的建议。
2015年01期 v.31 71-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89K] - 孙旭丽;邹本良;刘长生;
应用内蒙古、黑龙江、吉林、辽宁地磁台站总场F北京时21点绝对观测值,研究了其空间相关性在前郭5.8级震群前的变化,结果显示,在地震前地磁总场F空间相关性会出现下降异常变化,根据异常变化,提出判定异常区域方法,提出的判定方法与实际发震区域一致。
2015年01期 v.31 75-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01K] - 李俊;林锋;丁秀美;葛海龙;
库水位周期性变化将改变原有水—边坡作用条件。结合三峡五尺坝库岸型斜坡地质条件,探讨了五尺坝滑坡成因机制,基于滑坡地质调查及变形破坏特征分析,其失稳模式概化为蠕滑—拉裂破坏,采用数值分析有限元软件Geostudio2007,对降雨入渗和库水位变化进行了数值模拟,提出坡体稳定系数在受到降雨与库水位升降导致的滑体内孔隙水压力的影响下有所减小,正常工况下滑坡整体稳定,极端工况滑坡会失稳。
2015年01期 v.31 81-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44K] - 刘佳丽;白明崇;
地震前兆的观察和监测仍是地震短临预报的重要手段。地震宏观前兆异常具有独特的映震特征,在地震预报中起到重要的作用。然而无论是动物行为异常,还是地下水的大幅度升降变化以及其他种类的异常,也存在着与地震无关的其他原因。因此正确鉴别认定或排查落实宏观异常,才能起到对地震预报应有的作用。
2015年01期 v.31 86-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85K]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