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灾减灾学报

访问量:680755

简讯

  • 数字化地磁加卸载响应比异常特征与地震关系的研究

    张颖;查楠;侯万凯;

    辽宁及邻区在2008~2010年发生了多次ML4.0级以上地震。笔者应用地磁加卸戴响应比方法对辽宁及邻区在2008~2010年地磁数字化资料进行处理。在考虑电离层扰动的基础上得出辽宁及邻区加卸载响应比方法P(Z)的高值异常与ML4.0级以上地震的对应关系,并总结得出辽宁及邻区P(Z)值映震异常的定量指标及异常变化特征与地震的关系。

    2010年04期 v.26 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55K]
  • 四川北川新县城地震地质灾害研究

    陈惠云;冯志泽;王纪强;王健;王津津;

    汶川地震给北川老县城造成了毁灭性的破坏。北川新县城选址与建设中地震地质灾害研究是其中一项重要内容。本文通过对汶川地震中北川老县城所遭受的地震地质灾害及北川新县城地质条件的分析,在地质考察、地质钻探、断层探测等基础上,对北川新县城地震地质灾害进行了研究,认为北川新县城不会发生断裂地表破裂、砂土液化等灾害;在新县城南部可能发生局部崩塌;新县城南东侧河流侵蚀堆积阶地局部可能发生轻微滑坡灾害。建议在规划和建设中对上述灾害引起注意,进行必要的防治。

    2010年04期 v.26 6-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10K]
  • 山东省长岛第四纪断裂活动初步研究

    葛孚刚;王志才;王纪强;杨传成;王冬雷;王华林;

    本文通过对长岛地区的地震地质考察,发现岛内发育有北东-北北东向、北西-北西西向和近东西向等多条断裂。岛内发育的断裂在第四纪时均有过活动,这一特点与长岛处于张家口—渤海—威海断裂带内的构造背景是相符合的。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本文对本区的地震构造和地震活动特点进行了研究,对1548年渤海海峡7级地震的发震构造和震中位置进行了讨论。

    2010年04期 v.26 13-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58K]
  • 龙岗火山区地震震源参数研究

    梁国经;郑双凤;郑国栋;李仲巍;刘达峰;金伟;

    本文利用2007年5月-2010年6月间龙岗火山地震台网记录的火山区46个地震资料,采用Brune(1970)模式,通过几何扩散校正、介质衰减校正、仪器校正等将速度记录谱归算为震源位移谱,使用遗传算法计算拐角频率及零频极限,进而计算震源半径、地震矩等小震震源参数,并系统分析了各种参数之间的关系。研究中使用地震事件的震级为ML1.6~5.0,震源深度为5~10km。结果表明:地震矩范围为1011~1015N.m,震源半径为74~658m,地震应力降为0.14~13.1bar。地震矩与近震震级表现出半对数关系,拐角频率与地震矩呈现对数关系,应力降随震级变化不明显。

    2010年04期 v.26 22-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68K]
  • 吉林地区平均波速比的测定及研究

    张洪艳;高金哲;卢燕红;张宇;李艳波;

    本文选取2001~2009年吉林省地震观测报告记录的地震事件,根据断裂构造特征和地震的空间分布情况,将研究区域分为四个地区,即西部、中部、东部、长白山火山区。采用多台和达法计算波速比方法研究了吉林地区的波速比分布情况,通过对比发现吉林省西部、中部、东部及长白山火山地区的波速比有明显的变化趋势,即西低、东高、长白山火山区最高,这对吉林地区的地震趋势判断有一定参考意义。文中讨论了2006年吉林乾安-前郭M5.0级地震前后的波速比变化特征,发现该震前出现波速比趋势下降的特征,这对中强地震的短临预测具有实用价值。

    2010年04期 v.26 30-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98K]
  • 赤峰大甸子水位预报方法效能及指标研究

    丁风和;

    本文结合2009年度震情跟踪一般性合同制定向工作任务项目的部分内容,对赤峰大甸子井异常提取及特征研究的16种方法进行了映震能力、前兆效益水平和区域地震三要素分析研究。原始日均值、气压系数、复相关系数、从属函数和异常频次累加等方法的映震能力R值超过0.7,异常主要以超2倍方差的突跳加剧和破年变特征为主;从属函数、变化率、变差法、异常频次累加和相对均方差分析等方法的前兆效益水平Q值相对较高,具有一定预测意义;利用大甸子井16种异常提取指标异常持续时间进行中强地震发震时间的预报,异常持续半年内发震的概率很高,该井400Km左右范围内未来发震震级一般为5~6级,NW向是未来5~6级地震发生的优势分布方向。

    2010年04期 v.26 35-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99K]
  • 茶园沟泥石流易发性综合评价

    朵天惠;王永利;陈鹏飞;黄支刚;

    本文基于模糊数学中多级综合评判的理论与方法,运用专家调查打分法确定各评价因子的权重,并结合茶园沟泥石流灾害的具体特点、成因和机理,选取典型的评判因子,建立二级评判模型,对茶园沟泥石流易发性进行二级模糊综合评判。

    2010年04期 v.26 41-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6K]
  • 不同形式的断层土壤气集气装置对气氡观测结果影响的实验研究

    李桂清;吴学瑜;刘兆友;彭淑丽;韩九英;吴静;贾婧;张帆;

    任何一项观测都要在一定的条件下进行,不同的观测条件会产生不同的观测结果。在断层土壤气实际观测中,由于观测装置的集气室安装方式不同形成了不同形式的集气装置,而不同形式的集气装置会对气氡观测结果产生不同影响。本文就不同形式的断层土壤气集气装置对气氡观测结果的影响进行了实验研究。结果表明,集气室滞留体积对观测结果影响较大,集气室不可保留滞留体积,应控制导气管的长度和粗细,尽量减少导气管产生的滞留体积对观测结果造成影响。集气室死体积对观测结果影响不大,可保留集气室死体积。模拟观测和数字化观测应使用不同模式的集气装置。

    2010年04期 v.26 45-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34K]
  • 浅析山洞数字形变观测手段的干扰途径及解决方法

    梁永信;姚菲菲;张群;张宝海;

    本文分析了影响丹东地震台洞室形变仪器观测精度的各种外界干扰因素,提出了解决干扰的措施办法,希望能为同行提供参考。

    2010年04期 v.26 51-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57K]
  • 宽城地震台体应变仪观测数据干扰因素及其映震能力分析

    关华;张玉林;李明威;李慧;郑爽;周硕;焦成丽;

    本文通过分析宽城地震台体应变仪自运行以来所有的观测数据,对宽城地震台体应变仪运行良好的区段(2005年-2008年)的动态特征进行分析研究,在此基础上对影响宽城地震台体应变仪的地下水位、温度、气压等相关因素进行了相关性分析,得出了宽城地震台体应变仪数据主要受到地下水位和气压的影响,温度则对宽城地震台体应变仪影响较小。通过观测数据拟合分析来看,宽城地震台体应变仪映震能力较好,体应变仪在震情监测预报以及地震研究工作起到重要的作用,对地震监测预报工作的长远发展做了较大的贡献。

    2010年04期 v.26 60-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61K]
  • 辽宁东港地区主要断裂活动性与地震关系研究

    孙晓辉;吴明大;李莉;

    本文通过对辽宁东港地区地震地质条件和主要断裂活动性的调查,讨论了该区主要断裂活动性与地震的关系,指出鸭绿江断裂南段是主要的地震构造,该段的中强地震活动是造成东港地区地震危险性较高的主要原因。

    2010年04期 v.26 65-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11K]
  • 防灾减灾学报2010年总目次

    <正>~~

    2010年04期 v.26 72-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7K]
  • 《防灾减灾学报》征稿简则

    <正>《防灾减灾学报》是由辽宁省地震局主管,辽宁、吉林和黑龙江三省地震局和中国灾害防御协会联合主办的地震学术性刊物。本刊以防震减灾三大体系监测预报、震灾防御和应急救援为核心,以减轻自然灾害为目的,反映当今防灾减灾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学术动态及实践经验。主要读者对象为从事防灾减灾事业各级管理部门的主要领导和工作人员以及大专院校的研究群体。来稿请注意以下事项:

    2010年04期 v.26 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89K]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