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卢鹏洁;王国新;
结构抗倒塌性能一直以来是地震工程界普遍关注的重点。在地震多发地区,对工程结构采用简易木构件从外部进行斜向支撑的情况大量存在,然而简单支撑维护方式缺乏科学的设计与安全评价。针对这一问题,以城镇、乡村中常见的三层两跨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为例,采用增量动力分析(Incremental Dynamic Analysis,简称IDA)方法并结合结构易损性分析方程,对结构倒塌易损性开展定量分析。对比研究不同支撑方案对结构倒塌易损性的影响,探讨不同支撑方案对提高结构抗震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简单的外部支撑能够有效的提高结构的抗倒塌性能,合理的支撑方案能够更加有效地提高其支撑能力。
2018年03期 v.34 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9K] - 翟丽娜;贾晓东;孔祥瑞;邵媛媛;滕藤;
丹东地震台DSQ型水管倾斜仪EW分量自2016年11月以来出现短期W倾并呈现加速状态,截止到2016年12月6日W倾幅度达412 ms,从仪器观测稳定性、降雨资料、周边干扰情况调查等方面对资料异常变化进行科学合理严谨的分析研究,排除人为干扰、降雨干扰、山洞附近移动公司作业、仪器主机、数据采集器、避雷器、放大器等问题,分析为浮子钢棒与传感器不同心产生传感器擦壁碰触,导致数据大幅倾斜,进行仪器调整后数据恢复,排除前兆异常现象。
2018年03期 v.34 6-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50K] - 刘永强;李伟;索锐;邹博;
对辽宁省地震高危区大石桥市和盖州市农居建筑物进行了抽样,结合整理收集的地震地质背景资料和建筑物数据,通过建筑物抗震性能评估方法,对工作区各类建筑物的抗震能力进行综合评价,指出工作区内建筑物的高危害类型、存在的主要问题和抗震薄弱环节。
2018年03期 v.34 13-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97K] - 雷晨;罗斐;赵龙梅;赵雷;刘天龙;
介绍了流动测震观测技术发展现状及辽宁流动观测技术系统构成,阐述了CMG-40TDE一体化地震计在辽宁流动测震观测中的应用,探讨了提高辽宁流动测震观测质量及能力的方法,同时对辽宁流动测震观测未来的发展提出了设想。
2018年03期 v.34 18-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04K] - 贺嘉伟;李学波;
新疆地震局许秋龙研制的自吸气鼓泡脱气装置能有效地将观测井(泉)水中气体脱出并快速送入观测仪器,便于清洗和维护,能有效改善气氡观测数据的质量。2016年12月,在新疆地震局许秋龙老师的指导和帮助下,完成了宁夏地震局石嘴山简泉等五个气氡观测点的脱气装置的改造。经过一年的实验与运行,认为使用改进后的装置比原脱气装置效果好,达到了预期目的。本文将石嘴山简泉和海原红羊井气氡脱气装置改造的情况作出介绍,供同行参考。
2018年03期 v.34 23-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20K] - 唐春呈;郑传芳;
选择双阳地震台DSP型水管倾斜仪日均值观测数据和地倾斜潮汐因子作为研究对象,利用形态法和Venediov调和分析方法,对2006年吉林乾安—前郭M5.0地震和2013年吉林前郭M5.8地震发生前后双阳水管倾斜仪的异常变化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双阳水管地倾斜观测数据在两次地震前均存在异常变化,即地倾斜观测日均值数据在两次地震发生前1~2年呈趋势性下降(或年变幅减小)变化,并在下降过程中发震,震后1~2年恢复,潮汐因子在地震前后1~2年内波动很大;(2)跨断层测项的水管仪器观测异常明显,且两次震前出现异常都是以跨段层的南北测项为主,东西测项为辅,说明在相同应力的作用下,不完整的块体更容易产生变形。
2018年03期 v.34 29-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81K] - 李自芮;马翀之;朱鹏涛;崔瑾;马禾青;
对银川地震台地形变观测数据进行了计算和分析,提取了宁夏及周边中强以上地震及强远震震前的短临异常信息,并结合地质构造、断层活动背景对宁夏及周边中强以上地震前地形变观测出现的异常变化进行了动力源探讨。结果表明,该台地形变观测对宁夏及周边中强以上地震有一定的监测能力。
2018年03期 v.34 34-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1K] - 程鹏图;杨顺;王晨曦;马云举;
2017年7月27日,海原钻孔倾斜数据曲线NS向加速下降,EW向加速上升。通过现场异常落实,排除了观测环境、观测线路、观测仪器等对异常变化的影响。经分析认为,海原小山钻孔倾斜2017年7月27日出现的加速变化真实可靠,可作为短期异常进行跟踪,并结合地球物理场、地球化学场等其他观测资料分析其变化机理。
2018年03期 v.34 38-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48K] - 孙素梅;马莉;许振峰;李铁亮;
对辽宁灯塔地震序列中的事件进行重新定位,最终得到了研究地区较精细的震中分布图像和有所收敛的震源深度剖面图像以及小震精确定位结果,结果显示辽宁灯塔震群大致呈北南向线性分布,初步推断该地区存在一条隐性北西向地震条带。
2018年03期 v.34 42-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20K] - 熊玮;孟建国;范军;李栋梁;
利用泰安台DSQ水管倾斜仪长期稳定的观测资料,对水管仪观测数据受气压、台风、降雨、雷电和地下水文环境等气象因素干扰的典型记录曲线进行分析,得出了不同气象因素下的水管倾斜仪数据变化情况,给出了识别判定的总结。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为今后DSQ水管倾斜观测干扰排除及异常识别提供科学依据。
2018年03期 v.34 49-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27K] - 岳力;贾秀玲;张彦吉;王海涛;胡澜缤;陈林楠;
应用地磁加卸载响应比方法,分析东北地区地磁观测台站2008—2017年地磁Z分量日变幅加卸载响应比异常高值,结合东北地区M5.0级以上地震震例资料,分析得出加卸载响应比出现异常高值对东北地区短期内发生M5.0级以上地震有较好的指示性意义。
2018年03期 v.34 54-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50K] - 原超;王九洋;李慧卿;张新航;成少云;
根据大连地震台记录的台湾及琉球地区地震,对该地区的Lg震相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该地区在较小的空间范围内,Lg震相特征出现显著差异。通过选取国内不同方位且震中距相近的其他台站记录资料进行对比分析,琉球海沟—吕宋海槽是在构造上产生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
2018年03期 v.34 59-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83K] - 张文静;于浩;惠杨;张欣然;孔祥雪;
地震灾害损失影响因素反映了不同地区影响地震造成破坏的差异,影响地震灾害损失的因素众多,在确定地震震级、发震时间及地震烈度后,不同区域的不同特征都是造成地震伤亡的重要因素,从人口分布、经济水平、房屋建筑、交通情况及气候信息等五个方面的因素进行空间分析。通过对地震主要灾害损失影响因素进行阐述,以便更好的进行地震应急处置,大幅减少地震灾害所造成的损失。
2018年03期 v.34 64-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36K] - 于浩;于楮芃;王万宁;张文静;赵明朝;
地区系数来源于救援需求模型,服务于地震应急辅助决策系统。通过分析影响地区系数的影响因素,通过试验与讨论,制定计算函数,计算出辽宁省14个地市的地区系数。
2018年03期 v.34 68-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5K] - 查楠;张志宏;
通过MATLAB编写谱分析软件计算得到辽宁及邻区大地电场的静日、扰日变化以及它们的频谱特性等分析,初步探讨主要谱成分的产生机理;对地电场观测资料的长、短极距的比值计算,有效排除地电场观测资料的太阳黑子活动、电离层、对流层、磁暴、磁层的电流系等来自空间场源在地球内部中感应而产生的电场变化;让大地电场观测在辽宁省的地震预测预报和震情跟踪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同时通过震例研究确定大地电场的异常提取方法和短期预报指标,可以对大地电场观测的映震能力做出评估,为该观测在地震预报中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2018年03期 v.34 72-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21K] - 王晨曦;程鹏图;司学芸;
海原甘盐池井位于海原断裂带内部的拉分盆地中,地处1920年海原大地震的极震区,该井自1984年观测以来,积累了30多年的数据,经过对资料的梳理,发现该井水位变化和周边是6级以上地震有较好的对应关系。
2018年03期 v.34 78-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03K] - 张闯;左艳;闫寒;张翔;商亮;
利用小波分析的方法对抚顺台伸缩仪进行了气压影响的定量化研究探索,为以后捕捉到中强地震孕育过程有关的前兆异常信息排除了一个相对准确的干扰因素。
2018年03期 v.34 83-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181K] - 朱叶琳;刘建光;赵雷;刘双;韩艳;
提出了对地震台BHC-336定标器电源改进方案,研制地震前兆仪器多路隔离直流电源及实时监控系统,介绍了本系统的电源结构设计、硬件设计实现和软件的设计实现。在盘锦地震台进行了应用测试,通过应用多路隔离直流电源前后FD-125测氡仪主样、副样的差值和误差率的变化趋势直观说明了系统的实用效果。
2018年03期 v.34 92-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4K] - 郭志壮;邓志岩;
针对丹东地区(主要东港市近海)近海地震对本地及周边地区可能引起的海啸进行科学的论证和分析;参考国内外及丹东本地的大量历史数据分析海啸可能造成的危害,针对可能性提出了合理的解决方案。
2018年03期 v.34 97-1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7K] - 孟訾涵;李伟;任雪;
通过国内外部分历史大地震造成人员伤亡原因的分析,并结合近年来的防震减灾宣传工作,指出了我国在防震减灾宣传教育方面存在的不足,针对性地提出了今后应重点加强的几点建议。
2018年03期 v.34 101-10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9K]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