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灾减灾学报

访问量:710744

地震工程与防震减灾

  • 不同干湿循环条件下滑体土强度变化规律研究

    周春梅;朱锐;何青;孙东;

    三峡库区库岸滑坡体在长期库水位升降以及周期性降雨的环境中,滑坡土受干湿循环影响其物理力学性质发生变化,从而影响滑坡的稳定性。论文以重庆市万州区塘角一号滑坡的滑体土为研究对象,研究在干湿循环状态下土体的抗剪强度参数的变化规律。试验结果表明:(1)随着干湿循环次数的增加,最大主应力与粘聚力、内摩擦角均随之逐渐降低;在经过1次干湿循环之后最大主应力与粘聚力、内摩擦角降低的幅度最大,经过3次干湿循环之后降低的幅度明显减小;粘聚力与内摩擦角在经过7次干湿循环后数值趋于稳定;(2)干湿循环幅度与粘聚力呈负相关,相同干湿循环次数条件下干湿循环幅度越大粘聚力越小;干湿循环幅度与内摩擦角在前5次循环呈负相关,5次循环后,内摩擦角受循环幅度影响很小。

    2022年02期 v.38 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19K]
  • 装配式混凝土框架梁柱节点发展研究

    闫丽娟;胡锦秀;代本明;马亚楠;

    梁柱节点是装配式混凝土框架结构中的关键部位。根据节点中是否配置预应力筋,可以分为非预应力装配式梁柱节点和预应力装配式梁柱节点。综述了这两种节点的构造形式、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耗能特点。设置阻尼器和无粘结预应力筋的自复位耗能节点以其耗能能力强、减小残余变形的优点未来将会有更好的发展前景。最后总结了装配式混凝土框架梁柱节点的特点,并提出了今后研究中需要解决的一些问题。

    2022年02期 v.38 9-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89K]

地震研究

  • 高台四分量钻孔应变对甘州5.0级地震的响应变化分析

    李娜;冯建刚;武善艺;

    2019年9月16日张掖甘州5.0级地震前,高台YRY-4钻孔应变NE、NW分量自4月起至7月呈现压缩变化,打破以往转折上升的正常年变形态,经现场核实认为异常形态与仪器自身、周边干扰以及降雨等因素无关,作为前兆异常进行跟踪。地震发生时高台钻孔应变记录到同震效应,四分量面应变相关系数自震前、震中至震后有下降—上升的变化,地震结束后四分量钻孔应变逐渐恢复往年变化形态,面应变相关系数也逐渐恢复。因此高台钻孔应变NE、NW分量自4月中旬出现的破年变异常反映的就是此次甘州5.0级地震的前兆异常信息。

    2022年02期 v.38 16-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83K]
  • 汤加洪阿哈阿帕伊岛火山口塌陷原因初探

    顾国辉;关升;韩迪;盘晓东;宋雨佳;

    海底火山的火山口塌陷原因对于认识海啸成因及探讨海底火山喷发动力机制具有重要意义。在总结前人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美国地质调查局(USGS)、惠灵顿火山灰咨询中心(VAAC)、火山发现网(Volcano Discovery)公告、自然资源部海啸预警中心公告,对2022年1月15日汤加洪阿哈阿帕伊岛海底火山发生大规模爆炸式喷发的火山口塌陷原因进行初步分析。分析结果表明:汤加洪阿哈阿帕伊岛火山口塌陷可能是爆炸式喷发产生的冲击波造成海平面上部火山口被炸碎而坍塌,而不是火山口侧翼滑坡。

    2022年02期 v.38 24-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63K]
  • 灯塔5.1级地震Lg波Q值变化特征

    邵媛媛;夏彩韵;王岩;任雪;

    本文基于Lg谱比法的地震衰减参数与台站场地响应联合反演方法,利用2010—2014年辽宁台网记录的ML≥2.5地震观测资料,反演计算2013年1月23日灯塔5.1级地震前后的Lg波Q值和频率依赖指数η的变化,结果发现灯塔地震区介质的Lg波衰减Q和η在地震前后有明显的变化,且变化趋势相反。Q值在震前整体呈上升的趋势,上升中有小幅的下降,震后有下降恢复的趋势,而地震波衰减特征在区域内表现出对频率较强的依赖。

    2022年02期 v.38 31-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93K]
  • 宁夏地球物理台网跟踪分析典型事件浅析

    刘芳彤;李文君;赵庭旭;尤权民;

    基于地球物理台网观测数据跟踪分析软件,产出2018年1月至12月宁夏地球物理观测台网(以下简称宁夏台网)数据跟踪分析典型事件并根据台站反馈结果和台网审核意见,从观测系统故障、自然环境干扰、场地环境干扰、人为干扰、地球物理事件等六个方面综合分析了年度典型事件,并且探讨了此类事件的数据背景及近年来数据的发展情况。

    2022年02期 v.38 36-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07K]
  • 基于PTD方法测定辽宁地区震源深度

    梁一婧;王承伟;李子昊;戴东明;王增;

    通过使用PTD方法重新测定辽宁地区2013年以来ML≥3.0地震的震源深度,对辽宁地区震源深度的频次统计特征、优势分布特征和空间分布加以分析研究。结果证明,与单纯形法编目结果对比,PTD方法测定的震源深度分布更加集中,能够更好的反映发震层。辽宁地区的震源深度97%分布在6~16km范围,平均震源深度10.1km,呈现正态分布特征,且有北浅南深的趋势。

    2022年02期 v.38 43-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29K]

地震信息技术与应用

  • 基于天地图的房屋建筑区数据提取方法及应用研究

    范志伟;温超;蒋宏毅;王晓山;杨凡;

    房屋建筑区是组成居民地的重要设施,是人类生产生活居住的重要空间,同时也是破坏性地震发生后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的直接载体,震后对建筑物的快速评估,对指导抗震救灾、预估地震损失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房屋建筑成为了遥感影像识别提取的焦点。本文通过(1)下载包含房屋建筑区的天地图2D平面地图;(2)采集房屋建筑区RGB色彩值,对天地图数据进行重分类;(3)按照房屋建筑区分类值,提取相关数据,以上三个步骤得到了2D平面地图的房屋建筑区数据。以遥感影像数据为基础对张家口地区房屋建筑区的提取结果进行验证,证实了提取方法的有效性和精确性。在数据应用方面,房屋建筑区数据可与三维场景建模相结合,为应急指挥者快速了解震中区域的地形地貌、居民地分布情况、交通、断裂分布情况及潜在地质灾害隐患点提供直观的数据支撑。

    2022年02期 v.38 51-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04K]
  • 云南GNSS时间序列共模误差提取与站点形变分析

    徐良叶;邵德盛;吴学群;牛甜;韩逍;

    在提取GNSS时间序列共模误差之前要剔除本地效应较强的站点,怎么剔除这些站点,并没有一个定量的准则,针对这一问题本文提出根据PCA结果与KEL结果对应的空间响应差值的2倍标准差来剔除异常站点;其次这些被剔除的站点时间序列里仍然包含有用的构造运动信息,而如何从本地效应强的站点时间序列里提取信息方面的研究还较少,因此本文通过KLE方法来去除本地效应的影响,然后利用小波变换和自适应卡尔曼滤波对去除本地效应后的坐标时间序列进行去噪处理,结合2018年通海5.0级地震,分析地震前站点形变信息。实验结果表明:本文中的方法为更准确地从GNSS时间序列中去除共模误差提供了参考,对更好地提取GNSS时间序列中的信息有借鉴意义。

    2022年02期 v.38 57-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53K]
  • 基于GIS的地震时空统计分析——以长三角地区为例

    余其鹏;董建平;

    通过GIS空间分析方法,对长江三角洲地区近14年的ML≥0.1的地震数据进行时空统计分析,探寻一定时期内长三角地区地震活动规律,研究对该地区城市群规划及重大工程建设有一定指导意义,对科学指导防灾减灾工作具有一定现实意义。研究利用空间分析和空间统计等方法,对研究区地震点的空间分布以及地震事件、震级、频率、位置、时间等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长三角地区地震频率的对数和地震震级之间存在线性关系,符合Gutenberg-Richter定律,且大部分地震事件主要发生在比较集中的几个区域,在某些年份存在较大地震发生前后地震频率有明显变化的情况。

    2022年02期 v.38 66-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43K]
  • 黑龙江省地震行业网通信系统组网优化研究

    方瑶;王卓;胡越;贾军;

    通过黑龙江省地震行业网通信系统组网优化研究,对整体网络架构、通信传输模式、传输带宽、传输设备和接口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和研究,提出了具有针对性的优化方案。通过组网优化,提升了通信系统的安全性、可靠性和拓展性,为今后的黑龙江省地震信息网络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2022年02期 v.38 73-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80K]